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,APEC亞太經合會於北京舉行。習近平和朴槿惠於10日上午會談後,宣布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完成實質談判,可望在2015年年初正式簽訂,這將會是南韓對外簽訂的第13個FTA。至此,與美國、中國、歐盟三大經濟體簽有FTA協議,涵蓋國家總GDP佔全球比率超過70%。
自從南韓前總統盧武鉉在2003年8月公布FTA發展策略藍圖後,十年來分別與智利、新加坡、東協、歐盟、秘魯、印度、美國等國簽訂FTA。
與中國的談判,則是於2012年5月在南韓前總統李明博任內展開第1次官方談判,談判期長達2年6個月;中韓自由貿易談判進行至第14回合,由南韓總統朴槿惠於本月6日於北京展開,短短幾天內便達成共識。
中韓將開放90%的商品免關稅,南韓每年對中國將可省下關稅約54.4億美元,為史上最大規模。
此一決議將影響亞洲乃至於台灣的經濟表現,台灣經濟部評估,中韓FTA生效後,由於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產品約7成與南韓相似,鋼鐵、汽車、面板、石化、紡織、玻璃、工具機等產業將受影響。經濟部預估我國GDP將因此下降0.5%,總出口減少1.34%,總產值則減少達0.98%。
目前台灣的FTA貿易覆蓋率僅9.7%,而南韓在中韓FTA簽訂後將達62.6%,經濟部認為台灣應加速簽訂兩岸ECFA貨貿,則台灣的FTA貿易覆蓋率可望提升至27%。
但也有部分企業家認為,貿易覆蓋率不等同競爭力,且11日中美ITA(資訊科技協定)擴大談判,台灣出口資訊電子產品連帶將享有擴大降稅優惠,可減緩中韓FTA對台衝擊。
然而南韓對世界各大經濟體的自由貿易網路已成形,面臨中日韓三國FTA可能的加速談判,台灣在南韓對外的自由貿易狂潮中,要能找到自己的下一步。